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坐落着美丽、安宁的曼彻斯特小镇|163
- 2025-07-05 13:54:40
在马萨诸塞州北部,远离大都市的沿海地区,坐落着美丽、安宁的曼彻斯特小镇。在这个名不见经传之地,蓝领阶级过着安逸、慢节奏的生活,也面对着每个普通人都会面对的艰辛:肆虐的海风,冬天寒冷的天气,以及人的分分合合。这里是故事发生的绝佳地点;走遍格洛斯特、埃塞克斯、罗克波特、塞勒姆等地的海滨社区,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导演组选择了这个小镇,把自己的故事打造成了艺术品。如同选择拍摄地一样,认真、考究的制作让这部影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从拍摄说起,电影镜头的处理很有特点:在主人公李·钱德勒的回忆与现实生活中,静态化的镜头随着意识流动,冷静得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,一层层解构李的内心世界,再把感受和评论交由观众。这样的设置,对于讲述李的故事来说再合适不过了:李生活在常人难以理解的沉默和压抑中,因为多年前,他的三个孩子因他的失误在火灾中丧生,挚爱的妻子兰迪也离他而去。远离家乡前往波士顿逃避负罪感的主人公,又突然因为哥哥的去世而不得不回归伤心地,成为侄子帕特里克·钱德勒的监护人。
导演为这样一个内心受到重重打击的人物量身定制了拍摄细节:当他因痛苦而冷漠应对社交与追求时,镜头除了不同角度机位的切换外,几乎是完全静止的;而当李独白时,镜头由倾向于保持在一个角度,以极缓慢的速度拉近,以充分地把人物的痛苦缓释出来。这样的处理为观众带来了很强的代入感,让观众从感受的角度走进李压抑的内心,在慢节奏的叙事中保持集中,阅读、沉浸到一个鲜明的人物故事里,不至于因冗长的铺陈而感到昏昏欲睡。
当然,镜头处理只是影片的一个要素;影片中配合镜头与情节的精彩表演,令人印象深刻:演员恰如其分地跟着电影的冷色调,把握着情绪释放的节奏,不轻易让强烈的情感爆发在镜头中。以主角为例,在停尸房与哥哥告别的戏中,饰演者卡西·阿弗莱克并未失声痛哭,甚至没有太多的表情——他只是挑剔地把感情藏在细微之处。如几个恍惚的眼神,双手失措的小动作,沉重迟缓的步伐和呼吸等。在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中,把悲伤的情绪深埋内心是主旋律;至于感情的流露,导演希望观众先为人物的苦难而肝肠寸断后,再一步步让人物的感情爆发出来,给观众的内心带来越来越深的冲击。
这样的表演贯穿整部影片,和所有围绕主人公的人物:男主角失误将房子烧毁后,在警局做笔录后试图自杀,不谋而合地类似于侄子见过停尸房冷冻室的父亲后,见到冷冻肉后惊恐发作的戏,类似于李的前妻在街角与李重逢,在谈话中情绪失控的戏,也类似于帕特里克的母亲、追求李的家庭主妇等人的表演。比起一味的撕心裂肺,这样有积蓄、有深度的表演无疑更有力量。在生死之间像行尸走肉一般的李,以及在苦难的重压下艰难前行的众人物形象,通过这样的演绎生活在了荧幕中。
诉说着生活的残酷和寒冷:人生会遭遇苦难,苦难会成为人的一部分,难以割离。或许生活时有波澜,会让人升上海潮看到太阳,但浪潮总会把人重新卷回低谷,让人不得不不断地重新面对苦难造成的伤害。影片中,人物压抑的表演,便是对生活中悲伤泥潭的抗拒;可没有人能脱离被淹没的命运,也没有人从自己的苦难中得到释怀,即使时有人温暖他们的内心。这就是人心,脆弱得不堪一击,软弱地逃避走出苦难。
李对侄子的照顾、理解没能拯救热烈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的侄子,侄子的青春活力和生活热情,亦不能拯救被负罪感折磨的李。上帝让这两个互补的人相遇,让他们互相救赎,然而却依旧不能打破生活强有力的压制。于是,李在最后,选择再次离开曼彻斯特,重新回到波士顿,过自己在地下室里买醉的昏暗生活。他不能抚养坚持留在曼彻斯特的侄子了,因为在曼彻斯特,曾经的苦难无时无刻在折磨他:烧焦的油烟,街头的偶遇,都可能瞬间击碎他的内心。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后,李含着泪说的那句“我走不出来“,让人为之心碎。生活从不容易。结尾处,导演在李手中安排的弹跳的网球,便在映射着这样的道理:网球在李的手中和地面之间弹跳,始终不能离开;当李若有所思,把网球扔掉时,跟在后面的侄子又把网球扔了回来。这就是生活,只擅长做加法,只善于留下崭新的印记。李的身上,印着曾经的苦难,又印上了叔侄间切不断的连结,这些都将是他的负担,或是希望,来伴随他一起继续生活。无论积极而生,还是做一个行尸走肉,生活都是碌碌俗世唯一的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