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圕”字的发明与使用史探析∗
- 2025-08-19 17:06:34
“圕”字作为“图书馆”三字的缩写,学术界对之有一定研究。在国内,主要是范凡的论文《杜定友访日开启中日图书馆学双向交流的“圕时代”》[1],该文的主旨在于提出了1927~1951年之间的“圕时代”,同时也梳理了“圕”字在日本的使用情况;此外,康君的博客文章谈到了有“圕”字的藏书票及藏书印[2],另有新闻报道有所触及[3]。海外方面,主要是日本松见弘道所著《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家———杜定友》[4],文章介绍了“圕”字在日本的使用情况,包括《圕》《圕研究》等刊物的创办。总体来看,“圕”字的身世问题仍处于模糊和朦胧的状态,如发明时间及过程、社会反应、使用情况等,都有待于深入细致地研究。
1 “圕”字的诞生
“圕”字的诞生,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,一是发明时间和发明权的归属,二是发明的缘由及其确认。
1.1 “圕”的发明时间及发明人
首先,“圕”字是后造字。“圕”字在我国古代,本人经多方爬梳,基本上可以断言应该没有,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检索到的清代木犀香馆刻本、胡培翚《仪礼正义》卷十八及清代稿本、蒋清翊«纬学原流兴废考»卷中的“圕”,是误讹! 所以,这是后造字,当无疑问.那么,“圕”字是谁发明的? 何时发明? 目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发明人杜定友,而是发明的时间.一说是1924年或更早:王启云在«图书馆学散论»一书中说,圕字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于1924年发明的[5].这是指明杜定友发明“圕”字的最早年份,可惜没有注明出处.1951年杜定友出版的«新圕手册»弁言注曰:“圕:代‘图书馆’三字,仍读曰‘图书馆’,为1924年编者所创造.”[6]1987年,杜
定友之女杜燕在«慈父杜定友回忆录»中载道:1924
年“9月,受聘兼任江苏第二师范学校,讲授圕学课
程.在这期间,父亲创造发明了‘圕’新字.因为做
图书馆工作,三句不离本行,无论在写作文字上或图
书馆工作上,都嫌‘图书馆’三字太麻烦,将三个字并
成一个字,‘三合一’成为一个合体字‘圕’,多简单方
便呀! 我的见解是一个大框中都是书,这不就是图
书馆了吗?!”[7]这里杜燕提到的“在这期间”,有可能
不是单指1924年,而是1922-1924年之间(即杜定
友留学归国初期)甚至更早.
一说是1925年:关于“圕”字,日本认为是自己
所创.«大汉和辞典»载:“这个字是于1925年(大正
14年)在日本创造的,用来表示‘图书馆’的含义.”
“虽然被称之为‘国字’(即日本人创造的汉字,并非
来源于中国),但这个字的作者是中华民国人杜定
友.因‘在日本创造的汉字便是国字’,所以将其归
类为‘国字’.”[8]
还有一种说法是1926年:日本人之所以认为
“圕”字诞生于日本,与杜定友访日有关.1934年,
间宫不二雄在日本«圕研究»上发表«“圕”一字生立
记»一文,记载了他与杜定友之间的一段谈话.1926
年7月“某天夜里,我们作为图书馆的从业者,随着
研究的深入,不得不越来越多的在论文中使用‘图书
馆’三个字.然而同时写三个字是一件十分愚蠢的
事情.三个字笔画加起来都要40划了,实在是降低
效率,并且也不利于节省纸张.杜先生很早就开始
考虑这件事情,并且采用‘圕’这一汉字来表示图书
馆的含义(关于此事的记述发表在大正15年10月
15日发行的«圕»杂志卷首),并对此询问我的意见.
我认为,汉字就应该随着需要不断创造.恰巧也有
人提出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增加外国的词汇
(Word).并且,‘圕’一字的外形也深得我心,因而
我更加赞同采用这一汉字.当时正我在筹划发行与
圕相关的杂志,决定这一汉字铸好字型从杂志的创
刊号一直刊印到第六号.我将这一计划告诉给杜先
生后,杜先生十分开心,并希望杂志能够早日面世.
新杂志准备妥当,并于大正15年10月15日以‘圕’
为标题发行了第一卷第一号.内容中‘图书馆’三个
字全部以‘圕’代替,我将杂志也送与杜先生等熟
人.”文尾间宫不二雄总结认为,“中国人作为父亲,
日本作为其诞生地,新出生的‘圕’在中日两国之间
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.作为倡议者的杜先生一定对
此十分满意,我作为这一汉字的‘助产婆’,也十分希
望这一汉字可以健康成长.”[9]
杜燕对于“日本圕界人士对父亲创造的‘圕’新
字极为赞赏,并以此字作为新创杂志之名称,以作纪
念”十分认可,认为这是“友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
我们中国人强[10]”.
王子舟在«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»一书中说:
民国十五年(1926),杜定友因在图书馆学著述中,大
量重复使用“图书馆”三字,嫌其笔画繁多,于是就想
到了能否简化,并发明了用“圕”来代替,读音仍
旧[11].这里,也是强调杜定友是在1926 年发明
“圕”字.
最晚的说法是1927年:1943年,钱亚新在«文
化先锋»上发表«图书馆漫谈»一文,文章第一部分是
“从‘圕’谈起”,文章道:“‘圕’是什么字? 康熙字典
上查不到,中华大字典上也查不到,就是较近出版的
«王云五大辞典»上,仍旧查不到.但是无论何人一
看,稍加思索.就不难望文生义的.一瞧,这字的四
周是一个‘口’,不是像一所房子吗? 中间放着的不
是‘書’吗? 放着‘書’的房子不就是图书馆吗? 因此
这字的形体与图书馆三个字虽然不同,但其声音和
意义,却与图书馆完全一致的.”“这字在字典上没
有,那么是谁创造的? 是一位现在大名鼎鼎的‘圕’
学家杜定友先生.据说杜先生于民国10年自海外
学成回国,就立下了一个心愿,决定以全副精神,来
倡导我国的‘圕’,为其终身的职业.大约在民国16
年,有一天,杜先生坐在‘圕’中,埋头苦干,偶一环
顾,但见四壁图书,琳琅满目,生生欲动,似有所言.
杜先生不觉触景生情,觉得再没有比‘圕’一字,更能
把整个的图书馆之意义表现得更清楚而确切的了.
他高兴得无以复加,他随手濡笔挥毫,写成一篇讨论
的文字,题为‘圕’,送登中华图书馆协会主编的«图
书馆学季刊»,与海内同志作为商榷[12]”.
尽管是杜定友的学生,可钱亚新回忆文章提到
杜定友发明“圕”的时间是民国16年,即1927年,
有误.
上 述说法以1924年和1926年最具代表性.在
今天看来,简单地将发明时间固定在一个节点上,并
不足取,因为杜定友发明“圕”字并非突发奇想,而是
有一个过程,大致时间在1924年或之前数年间即有
酝酿,1926年日本之行使之明确化.
至于发明人,本不存在争议,主要出入在于对日
本的作用的认定上.对此,日本夸大自身作用不符
合事实.正如陈伯逵所道:“‘圕’字乃‘图书馆’三字
之简写.始创者,为南海杜子定友,杜子为吾国近时
国学专家之一.致力于圕界,已近十载.今夏东渡
日本考察彼邦之圕情形.牍次,以此字告之.彼邦
人士,如获拱壁.更发行杂志,以此字命名.最近寄
来多本,我国人士咸曰:‘此日本之新字也’.一字而
兼三字之意义,可称为文字上之别开生面者.而究
其实际,至为可笑,盖此字确实是国产,非日货也.
杜子创造也,久矣.其于行文之间,亦用之久矣.惜
他人未敢用,而日人用之,故觉来自日本.是犹日人
信仰阳明学说,于阳明之学,多所阐发.故吾国人几
疑‘即知即行’之说,亦日本之学也.先后一辙,良可
叹也,换言之日人所以用之之原因,即得于阳明‘即
知即行’学说.事事如此,故其民强,其国亦强[13].”
附带提及,20世纪下半叶“台湾媒体报道,念做
‘图书馆’的‘圕’,一个字有三个读音,有一说这个字
是毛泽东为了简易自创出来的[14]”.
1.2 “圕”字的发明缘由及其确认
作为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,杜定友
之所以发明“圕”字,正如上文所及,确实有节省书写
笔画的初始意图.对此,他曾有详细的阐释.
1926年10月15日,在上引日本人创办的杂志
«圕»上,刊载有杜定友用英文书写的声明:我创造的
这个“圕”字,让中国和日本的朋友都更方便.因为
“图书馆”这个术语使用很多,生活中可能需要写上
成千上万次.而使用这个简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.
圕来自“图”和“书”,外面的“口”子框,汉语意思是
“边界”或“地方”,比如“国”和“园”,它这里表示“图
书馆”,藏书之地.如果我们去掉下面的一横,意思
就是“图书”,或者“藏书”,像M,F先生说的那样“这
个字没有地板”.[15]
1927年12月,杜定友发文进行了更为详细的
说明.“定友从事于图书馆事业,将近十稔,间常与
友朋通信往还,及偶属笔为文,无不及‘图书馆’三
字.数载以来,书此三字,不知几千万次.